在同心縣豫海鎮新華社區,一位新疆維吾爾族姑娘的舞蹈課堂,一群大學生志愿者的課后輔導班,以及節日里飄香的各民族美食,正繪就一幅民族團結的鮮活畫卷。這里沒有氣勢磅礴的口號,只有志愿者們日復一日的暖心行動——這正是這個多民族社區和諧共處的“密碼”。
6月16日,當新疆姑娘阿童汗·買吐肉孜踩著歡快的鼓點,在社區活動室教授新疆舞時,誰能想到兩年前她剛嫁到同心縣時,還因為語言不通連買菜都困難。“是志愿者們牽著我的手,帶我認路、幫我翻譯。”這位新疆姑娘回憶。如今,她不僅融入了社區,更成為傳播文化的新力量。
豫海鎮新華社區黨總支書記羅永梅說:“我們有個‘陪新鄰居逛同心’的志愿項目,就是專門幫助像阿童汗這樣的新移民。”從超市購物到醫院掛號,志愿者們“一對一”陪伴化解了新居民的“陌生感”。而阿童汗的舞蹈班,則讓新疆舞蹈融入了新華社區群眾的文娛活動中——這種“雙向奔赴”的互動,正是社區精心培育的結果。
每周日下午,新華社區活動室都會變身“臨時課堂”。大學生志愿者馬紅梅會給學生輔導數學,她的學生中有漢族、回族,還有隨父母務工轉學的蒙古族。“解題思路比答案更重要。”馬紅梅的這句話,被孩子們工整地記在筆記本的扉頁。這個名為“愛心助學”的項目已運行2年,累計服務兒童超100人次。“我們教的不僅是知識,更是愛的傳遞。”項目發起人、社區工作者楊麗說。
在新華社區,逢中秋節,社區居民一起制作的“團結月餅”就會成為網紅——面皮是漢族傳統的酥皮,餡料是回族的紅糖核桃,模具則用了蒙古族吉祥紋樣。這種創意源自社區的“節日共廚”志愿活動,各族居民輪流擔任“主廚”,教授本民族美食做法。“剛開始大家只是好奇來嘗鮮,現在都搶著學手藝。”志愿者李秀英邊翻看著手機里留存的活動照片邊說。從餃子到馓子,從端午節的粽子到新疆的馕,這些美食活動悄然打破了民族間的陌生感,讓文化交融的芬芳在煙火氣中自然流淌,成為民族團結最溫暖的注腳。
“當我們把志愿服務做成日常,促進民族交融,或許只需要一顆真誠服務的心,和無數個‘我幫你’的微小瞬間。”羅永梅說。(記者 馬忠)